坚定创新 突破学术评价改革困境

作者: 时间:2019-10-23 点击数: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要有世界眼光,也要自觉借鉴西方标准并参与世界对话,但不能脱离中国实际而唯洋是崇,要建立适合与促进中国社会科学薪火相传并融入世界的评价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科学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队伍、成果迅速增长。与此同时,如何通过评价引导社会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科学评价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为此,我国引入了西方以期刊、专著的数量和等级作为评价标准的定量评价。然而,在实施定量评价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学界乃至社会舆论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的学术功利化现象。很多学者认为,定量评价有“逼良为娼”之嫌;也有学者提出要淡化评价,甚至暂停五年到十年以恢复学术生态。与此同时,我国各级各类社会科学研究与管理机构,又引入了以同行评议为代表的定性评价等措施改革社会科学评价制度。令人遗憾的是,以上这些改革措施并未达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学术功利化现象依旧存在,甚至愈演愈烈,俨然陷入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改革困境。社会科学评价如何突破改革困境呢?

2014年4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专门开辟了“学术评价”版,希望通过学界的讨论集思广益,寻求突破之道。借此平台,笔者也谈点浅见,与学界同仁共同探讨。

重视“重量轻质”问题防止评价异化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正面临严峻的改革困境,主要表现为数量化、功利化等。定量评价曾对推动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由于实施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重量轻质”隐患,而渐渐演化成学术功利化的“催化剂”。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社会科学评价导向异化。尽管定量评价让管理方便快捷,但是其激励机制是以成果数量作为衡量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并直接与收入挂钩,致使片面追求数量忽视创新。二是社会科学评价形式异化。比如,唯SSCI崇拜的媚洋化、缺少质量规定的唯量化、易受人情干扰的庸俗化、以官代学的行政化、钱学交易的腐败化、学术评鉴的粉饰化、以刊评文的依附化……三是评价异化污染学术生态。2008年,中国科协开展的10城市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显示,对于“当前科技工作者中是否存在浮躁心态和行为?”,90%的人认为“的确存在”。四是评价异化危害学术生命。近年来,在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与管理机构,个别“学霸”与“学官”主导着评价话语权,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甚嚣尘上,不仅侵蚀着学者个体的学术生命,也严重危害着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生命。

中国社会科学正处于加速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期,其评价呈现出积极引导与消极误导并存的两极状态,不深入分析目前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特殊性与时代背景,任何作出简单的“存”与“废”的判断,不仅难以令人信服,也是不负责任的。首先,社会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评价制度。评价是促进社会科学发展的保障机制,对社会科学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近年来我国出现了社会科学评价异化现象,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要促进其由重数量向重创新转变。其次,社会科学史离不开评价。优秀社会科学成果的保留、传承与交流,都需要通过评价进行筛选。可以说,没有评价也就没有社会科学史。此外,定量评价要把握一个“度”。如果单从管理角度来看,定量评价的初衷是排除权力与权威人士干扰,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公正性,但这需要把握一个“度”。同时,我们还需认识到,定量评价结果只具有参考价值。任何评价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源于认识对象的模糊性和复杂性。量化评价具有相对性,其评价结果也只具有参考价值。

以推进创新为核心标准

比发现与批评社会科学评价“重量轻质”等问题更为困难的是,认识与判断其改革难题。如何确立中国社会科学的评价标准、改变评价功利化、实现学术共同体自律、建立学者个人的学术诚信?这些就是我们面临的改革难题。首先,如何确立评价标准?对于哲学社会科学来说,定量标准与“重量轻质”没有必然联系,数量多并不意味着质量低。定性的“代表作”与其质量标准又如何确定?如何兼顾定性与定量标准?笔者认为,评价的根本标准是创新,但怎样认定创新也是一个难题。其次,如何改变学术评价功利化现象?这种改变不是仅仅靠思想教育就能实现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在这个“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动灵魂还难”的时期,这也是毋庸置疑的改革难题。再次,如何实现学术共同体自律?未来的评价应该以学术共同体自律为依托,然而同行评价由谁作评价者、其公正性又如何保证,也是较为棘手的改革难题。最后,如何建立学者个人的学术诚信?在“人情”社会背景下,人际关系在学术评价中也不可避免地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这就对评价的客观公正性产生了消极影响。然而,如何让学者摆脱“人情”、坚守学术诚信,也是一个改革难题。

中国社会科学单纯以西方评价标准论是非,显然是一种幼稚、浅薄的做法。如果不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评价标准,仅仅借助转载率、引用率等定量评价标准来评价中国社会科学,已被实践证明确实不太可行。首先,中国社会科学要根植于中国问题。社会科学研究肩负着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重任,应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坚守中国立场、研究中国问题。其次,中国社会科学评价需要中国标准。诚然,中国社会科学评价要有世界眼光,也要自觉借鉴西方标准并参与世界对话,但不能脱离中国实际而唯洋是崇,要建立适合与促进中国社会科学薪火相传并融入世界的评价标准。再者,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的根本标准是创新。创新就是创造并运用社会科学知识,推进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建立以推进中国社会科学创新为核心的评价标准。最后,社会科学管理的量化标准要合理使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与管理机构依据量化标准实施管理,应该以推动中国社会科学创新为目标,防止“重量轻质”的学术功利化。

认识与诊断现行中国社会科学评价制度的病因,是治疗学术功利化的第一步。面对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的改革难题,如何攻坚克难?我们必须充满信心。首先,建立中国特色的评价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就有要求改革学术评价制度的内容,如“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等等。其次,构建中国特色的评价方式。比如,建立基于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的自主评价;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同行专家的人本评价;实施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全面评价;开展评价过程“在阳光下运行”的“阳光评价”;逐步改奖惩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等等。再次,倡导中国特色的自省评价。自省评价是学者在追求真理方向上的自我反省。中国学者素有“一日三省其身”的传统,学者通过自我反省可以自觉摆脱学术功利化困惑而成为追求真理的人。最后,建设中国特色的评价环境。比如,消解评价的“高利害性”,鼓励学者的自主创新;营造宽松的评价气氛,提升学者的创新志趣;张扬学术评价的社会价值,强化学者的社会责任;唤醒评价的学术使命,激发学者的学术生命;等等。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高校网站模板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0288 号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