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盘点学术不端典型案例:网络是最主要曝光渠道

作者: 时间:2018-12-08 点击数: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学术诚信与廉洁学术殿堂建设”课题组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学术不端受到调查处理难:在64起学术不端典型案例中,64名涉事人里22人没有受到任何处理,其中12人受到调查但没有受到处理,10人没有受到调查。

上述课题组通过对我国上世纪90年来以来64起学术不端典型案例的研究,分析了学术不端发生的过程、特点和规律,探讨我国学术不端易发多发的原因。课题组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各类学术不端问题时有发生,一些案例触目惊心,不仅严重败坏了知识分子的形象,而且也污染了学术界和整个社会的风气,甚至对国家科技创新、学术繁荣乃至国际形象,都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课题组研究发现,网络曝光打击学术不端的效果最好。研究指出,学术不端的曝光方式多种多样,举报人包括读者、受害人(被剽窃、抄袭者)、其他知情人(同事、学生、助手等),还有专业学术打假人士。

以上述64起案例为例,曝光方式有:向涉事人所在学校举报6起,学术期刊曝光8起(其中国内、国外期刊各4起),新闻媒体曝光14起,网络曝光30起,科研机构检验过程中发现1起,向教育部举报2起,通过法院起诉1起,检察院直接侦办1起,审计署发现1起。从中可以看出,网络是学术不端曝光的最主要方式,占比46.9%,超过其他任何一种方式。考虑到一些新闻媒体报道的最初来源也是网络,因此,网络曝光学术不端的实际比重更高。

课题组分析,网络之所以成为学术不端曝光最主要的手段,一方面是向涉事人所在单位举报容易受到袒护,正式的举报渠道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举报成本低,效率高,影响大。

课题组建议,发挥网络和学术打假专业人士的作用。按现有制度规定,学术不端调查处理的主体,是涉事人所在单位。“但中国毕竟是个人情社会,直接向单位举报学术不端问题,成功率并不高,一旦单位袒护,很可能不了了之。因此,必须借助外力,发挥大众舆论对学术不端的监督作用。”报告如是说。

研究显示,从大部分得到成功查处的学术不端案例看,一般都经过了这样的流程:网络曝光—媒体跟进—形成大众舆论—单位重视—开展调查—做出处理。“如果直接向涉事人所在单位举报,很可能没有下文。可见,学术不端成功处理的关键,在于形成大众舆论,进而形成倒逼机制,迫使涉事人所在单位开展调查。”

课题组认为,媒体特别是网络的介入,对突破学术不端涉事人所在单位的袒护,成功举报和查处学术不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此,要支持新闻媒体和网络曝光学术不端行为,支持学术打假专业网站建设,发挥网络揭露学术不端和监督学术不端的作用,以提高举报与处理学术不端的成功率,切实形成对学术不端的震慑。

此外,课题组还建议,学术不端的发现和举报,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当涉及国外学术期刊和科研机构、国际学科前沿等专深领域时,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能识别隐藏在其中的学术不端。因此,应支持学术打假专业人士的工作,支持他们建设的学术监督和批评网站。在他们遭遇困难,如受到打击报复时,应提供相应的道义支持和法律援助。对于他们的不足,只要没有违反道德和法律,也应当予以包容,最大限度发挥专业人士在曝光和打击学术不端方面的积极作用。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高校网站模板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0288 号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