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召开黄河—湄公河流域地方合作研讨会
作者: 时间:2025年11月14日 14:07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5-11-10 作者:社会科学报记者 邢瑕
11月3日,德州学院校园内彩旗飘扬、笑语盈盈,一场承载着中泰两国半个世纪友谊的庆祝活动在此拉开帷幕。泰王国驻青岛总领事馆副总领事金清清,泰国前上议员、泰国七世王学院大学生基金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道诺·苏提尼帕潘,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参赞袁锐东,山东省委外办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孙业宝,山东省委外办亚洲处副处长、二级调研员王绍兵,德州市副市长陈海明,德州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赵长林等嘉宾与53人组成的泰国拉玛七世王学院青年代表团齐聚一堂,共赴“中泰携手五十载,教育同心向未来”的文化与教育交流盛宴。

在2025黄河—湄公河交流周暨东盟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山东行活动中,德州学院党委书记吴君参加会见,并在开幕式上与金清清共同为“德州学院泰国语言文化交流中心泰国角”揭牌,这标志着中泰教育文化合作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双方深化交流、增进友谊的又一重要契机。
在德州学院泰国语言文化交流中心,外国语学院院长张锦辉向各位嘉宾详细介绍了交流中心的筹建背景、宗旨、功能定位及未来发展规划。交流中心2024年成立以来,作为中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积极致力于推动中泰在语言教育、文化传播、学术研究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由德州学院社科处、东盟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共同承办的黄河—湄公河流域地方合作研讨会亦同步进行。德州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李甲亮致开幕辞,研讨阶段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胜勇主持。
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骆永昆研究员就黄河—湄公河视野下的中国与东盟合作,谈了中国与东盟关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967年8月东盟在冷战背景下成立,是一个相对松散的国际组织,并迅速成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心之一。2015年东盟共同体成立,其对外政策目标是深化经济一体化、追求能源安全、提升交通互联互通、强化供应链,整合各国经济提升东南亚在全球中的地位,使其成为印太地区的“增长中枢”。中国有意愿、有信心、有能力同周边国家一道,建设好、守护好共同家园。以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为共同愿景,中国将继续携手周边国家走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光明大道,深入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宋清润教授分析了建交50年来中泰友好关系发展特点与经验。50年来,中泰始终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双边关系没有出现波折,这在全球范围内的国家间关系史上实属罕见,具有宝贵的示范意义。泰国是东盟国家中首个同中国建立高级别防务安全磋商机制(2001年)的国家,两军开展联合演习的次数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军队合作中位居前列。双方友好关系的确定性和稳定性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已发展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全面合作伙伴。“中泰友谊金色50年”这一概念不仅是对历史合作的总结,也为未来双边关系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体现了中泰对深化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共同愿景。
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白杨以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为例,提出“产—教—城”融合赋能中泰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积极推进“产—教—城”融合赋能中泰国际教育交流。通过“泰语+英语+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跨学科和跨文化能力培养,深入解析泰国文化对东盟文化遗产、历史进程和社会结构的辐射,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最新实践,积极拓展川泰等区域国别的非遗文化跨境合作,并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德州学院东盟研究中心张国强教授分析了黄河—湄公河流域地方合作的文化基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湄公河是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的母亲河,各国“山同脉,水同源”,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在丰富多样的水文化基础和资源上,促成以文化交流代替文明冲突。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公共外交研究院范磊院长汇报的题目是“跨越大河的文明互鉴:全球文明倡议视角下山东与东盟民间外交的地方活力与实践路径”。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钟京伟建议黄河—湄公河流域合作的教育使命与人文路径应是“筑语言之桥 通文明之路”,共同书写区域合作波澜壮阔的新篇章。山东财经大学中日韩研究院副院长冯晶教授就区域合作视域下日本与东盟的交流合作及启示展开了研讨。山东华宇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栗心生围绕主体间性视角下儒家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展开了论述。德州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杨蕾副教授探讨了跨文化传播视域下黄河文化面向泰国的传播路径。

据悉,学校庆祝中泰建交五十周年青年文艺演出暨中泰青年对话会同步举行,吸引众多师生参与。此次德州学院庆祝中泰建交五十周年系列活动,以多元形式搭建起两国交流互动的坚实平台,不仅让中泰青年在思想碰撞与文化交融中深化了友谊、凝聚了共识,更以青春力量架起了民心相通的桥梁。展望未来,中泰两国将以建交五十周年为崭新起点,在教育、文化等领域深化务实合作,携手谱写中泰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崭新篇章。